林穗芳教授:能吃却胃胀,问题不在胃,在脾,在肠道_患者_症状_舌苔
明明能吃,但吃完后就胃胀,这是怎么回事呢?其实,这并非胃本身的问题,而是脾和肠道出了状况。
《黄帝内经》里就有写,"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",脾的运化功能直接决定着饮食精微的转化与输布。
当人体有饥饿感并进食后,食物进入胃部,随后被送入消化道进行消化和吸收。但如果小肠、脾以及胰腺等器官的吸收功能出现问题,消化和吸收的能力跟不上,那么食物进入肠道后就不能被有效地吸收。如此一来,肠道无法及时排空,就会引发胃胀等看似是胃病的症状。
在这种情况下,单纯使用治疗胃病的药物是无效的,因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胃,而在肠道。只有使用针对肠道的药物,才能真正解决问题,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治疗胃病效果不佳的原因。
今天,邀请到脾胃专家林穗芳教授给大家分享一个方子,可以有效针对这种情况。
黄先生,42岁,近3年经常胃胀难受,最近半个月加重。平时吃饭不规律,爱吃凉东西。据患者反映,最近饭后胃胀得像堵住,不停打嗝,早上嘴里发黏,没胃口,肚子咕噜响,大便开头干后面稀(每天2-3次),拉不干净还粘马桶。最近瘦了6斤,总感觉累,脸色发黄。
展开剩余37%刻诊:舌头胖大边缘有齿痕,舌苔白厚(尤其舌根),脉细弱。
结合舌象。脉象和症状,综合辨证为:脾虚湿困,肠滞胃逆。
于是拟方:炒白术、茯苓、姜半夏、木香、砂仁、麸炒枳实、焦山楂、炒鸡内金、生麦芽、荷叶、酒大黄、炒莱菔子。
患者服用7天后,胃胀减轻40%,打嗝减少,大便成形且通畅,舌苔变薄。于是停用通便药,加怀山药养胃。2周后,患者偶尔胃胀,胃口变好,体重回升3斤。于是原方不变,巩固调理。等患者再回来复诊时,所有症状已经消失,面色红润。
发布于:广东省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